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欣欣

想讓孩子自在的好好上課,怎麼這麼難......

想讓孩子自在的好好上課,怎麼這麼難...... 文/欣欣

身生111學年小學部招生說明會來啦!想更了解身生自學日常的你,一定要來! 報名傳送門:https://forms.gle/3GGyMV3JNxYcKvJ27 *註:孩子若具有自學生身分,在110學年下學期(2月),就想加入的爸爸媽媽,請私訊粉專預約面談 —————————————————————————

不論是家長或老師,我經常感受到很多人對於實驗教育的課堂,會有某種程度刻板的印象,覺得好像就應該讓孩子很自由、很輕鬆,吵吵鬧鬧的也沒關係,這的確是一部份課堂上的樣貌,但絕不會是全貌,因為要上好一堂自在的課,又能同時讓孩子學到東西,其實是需要很多條件的配合,不然很有可能只是一場又一場的鬧劇與喧嘩,課程結束後孩子什麼也沒帶走......


•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身為老師,最憧憬的畫面莫過於,孩子專注於課堂老師想傳遞的內容,並熱烈的討論互動,表達各自的想法,或者迫不及待的操作剛剛老師示範的東西,就有如身處在google辦公室中,有人邊走邊說,有人坐在桌上,甚或躺在椅子上,但不會有人在意孩子到底有沒有坐好,因為你從孩子閃閃發光的眼神,與迫不及待的樣子,會知道他們早已超越了這個層次。


但回到真實的上課現場,孩子在教室裡一樣的走來走去、或躺或臥的在椅子或地上,桌面上放了一堆跟上課無關的東西,手上的東西時不時甩到身邊的人,開始引起衝突。課堂上好多互動,但鮮少是跟上課內容有關,而是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的聊起剛剛下課發生了什麼事。偶爾聽到了老師講到的幾個關鍵字,或者被老師點到時,再根據破碎的訊息來回應老師。忙碌的老師不只要授課,還要想辦法拉回孩子的專注力,請孩子跟自己好好對話。一堂課下來,不僅自己疲於奔命,也不斷地質疑,這樣的課堂孩子真的有學到東西嗎?怎麼⋯⋯想讓孩子自在但好好的上課這麼難!!


我先定義一下,本文中「上課」的意思是,老師有既定的學習內容,透過講述、討論、操作等各種方式,協助孩子學習到新知,並能在適當時候使用出來這些新知。而要能夠做到讓孩子「自在」的上課,其實需要多方條件的配合與滿足,才能真正的達到。我這邊只先提出我認為最關鍵的三大重點,包括孩子專注力的成熟度、孩子對這個主題的熱衷程度,以及老師的教學技巧。


•孩子的篩子不夠好時,請先透過良好的班級經營幫他篩掉大部分的雜訊吧!


若從專注力與學習來談這件事,從下圖可以看到,孩子在學習知識時的路徑,大腦經由五感接收外在刺激,透過專注力進入集中的狀態,接著將有用的訊息送入到工作記憶運作,經由討論、操作等更適合記憶的模式,進入到孩子的短期記憶,如果再搭配功課(也就是反覆練習的概念),短期記憶會比較容易進到長期記憶,成為孩子下次需要時,可順利抽取出來的知識。若無法做到這點,就是知識根本沒有被放進大腦,而是在前面的任一個階段中就已經被放掉,或甚至可能根本沒進來過。


當我們在思考專注力時,經常會以為大腦像是打出一個聚光燈,聚焦在我們所需要的訊息上,但實際上,我們更需要把它想成是一個篩子,透過這個篩子幫我們濾掉不必要的訊息,才有辦法專心處理最重要的資訊。而孩子跟大人很不一樣的是,這個篩子還在發展中,不像大人的洞又密又多,可以幫我們處理掉大部分不重要的訊息,孩子的篩子通常洞很大,所以一不小心就會跑進來很多不相關的訊息,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跟孩子說話時,孩子會忍不住想要看旁邊的東西,一聽到什麼風吹草動,馬上就被吸引過去的原因,如果是ADHD的孩子,在這個部分會更加明顯。因此,我們可以想像,當孩子的專注力發展不夠成熟時,一個完全不被規範的教室,對孩子來說會有多少干擾源,阻止這些重要的訊息進入到大腦中。桌上的東西、可以走來走去去摸所有我現在想看的東西、甚至連坐在地板上,都可以跟地板上所有的東西互動起來,孩子根本連要進入工作記憶都無法做到,在專注力這個階段就已經停滯了。


再者,「自在」這個詞其實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對孩子而言,過度的壓力與緊張釋放出的可體松,的確不利於學習與記憶,所以太過於肅穆與恐怖的教室氛圍絕對是不適合的。但當孩子學習的內容是全新,不夠熟悉的情況時,本來就需要維持著某個程度的專注,才能認真思考這些內容,所以某個程度上還是需要「ㄍㄧ ㄥ 」一下,讓自己維持在「有點緊又不會太緊的狀態」,刻意練習只聚焦在某些東西上,才能真正協助孩子慢慢在專注力愈趨成熟。若是放任孩子在上課時如此自在地狀態,除了只是讓更大量的雜訊進入到孩子大腦外,孩子不會因為這樣的「自在」進入專注,更常是因為太自在了而睡著,或放任自己影響課堂進行,這絕對不會是我們想要的課堂光景。


因此當孩子的專注力狀態還不夠成熟時,維持一個「結構」的環境與作息還是很必要的,比如讓孩子好好坐回椅子上,桌子上只會出現課堂上需要的東西,什麼時間可以討論說話,什麼時候需專心聽老師說明,它不是死板或填鴨的表徵,而是考驗著老師的班級經營能力,當環境的配置處理得愈好,等同於幫助孩子更順利通過專注力這道關卡,而非迷思在雜訊洪流中。


• 對知識渴求的動力,可跨越環境紛吵的障礙


有人可能會困惑,那為什麼有些孩子依舊可以在吵雜的環境中,持續專注學習而不被影響?

除了孩子本身自律程度高、專注力較成熟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是-學習動機。孩子對於課堂內容有多少的興趣,往往也決定了他願意專注的程度。當孩子對於老師上課要講的東西興趣滿檔時(比如他超級想知道的昆蟲知識等),即便老師不需做太多前段文章所要努力的事,孩子依舊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內就進到專注狀態,因為他想聽懂你跟他說的每一件事。而這也提醒了我們一件事,孩子如何解讀「上課」這件事。


最棒的狀態是,孩子對於學習求知若渴,每個老師提出的新知,孩子都很喜歡,也很想要學到,但我必須說,即使在教學已經比較活潑的課堂中,我們還是不可能希望所有的孩子必須對所有的領域與知識都充滿好奇。所以來到第二種,即使他沒有這麼喜歡,但因為他知道這堂課對他的重要性,所以他還是會鞭策自己專心,學好老師教的內容。當孩子解讀「上課」是處於這兩種狀態,又沒有過度誇張的環境干擾時,要進入自在且專心的上課氛圍應該也不太困難。

最辛苦的是不知為何坐在課堂上,上課只是一件因為大家做所以我要跟著做的事(所以大家鬧我也要跟著鬧),甚至覺得自己上的每堂課都是被大人逼的,如果不上課不會被罵或被揍,那我寧願選擇每天宅在家也不想上課。當一個課堂中,這類的孩子居於多數,而老師還是期待一個自在的上課氛圍時,這個「自在」要解決的應該是孩子的「學習動機」。讓他不那麼討厭上課,覺得上課其實比一直盯著3C有趣,而這也考驗著我等下要講的第三個關鍵「老師的教學技巧」。但如果老師只希望透過營造自在的環境,讓這類的孩子可以專注進入上課,不僅很難看到因專注而閃閃發亮的大眼睛,收到更多的應該只是一再搗蛋,挑戰老師極限的各種行為。因為孩子的課堂目標跟你的課堂目標完全不一樣,在你希望他好好學習的同時,他可能正努力的想要透過學業外的表現,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與關注。而這樣的課堂對於孩子的學習,已經完全失控與失焦了。


所以,老師在授課時,若已經清楚嗅到這樣的氛圍時,另外找時間處理孩子的學習動機,或者請導師協助處理,都會比繼續維持自在的課堂氛圍要來得更重要,因為我們不僅沒有提升孩子專注上課的動機外,犧牲更多的可能是想要好好上課的孩子,以及自己教書的熱誠。


• 我的教學技巧足以平衡「自在」的教室了嗎?


若以單向講課的模式,孩子可維持專注的時間,最多不超過15分鐘(其實大人也是,不然為什麼Ted演講只有17分鐘)。所以如何透過各種方式,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就很看老師的教學經驗與功力了。真的很強的老師,可能透過豐富的肢體動作、超級有趣的說話方式、很引人入勝的內容等,即使讓孩子或坐或臥地在教室裡,他還是可以成功的抓住每個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投入的與他對話,或者讓所有的孩子都在進行與課堂相關的活動。但我必須說,真的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功力。所以當老師的教學技巧還不夠成熟(比如對孩子狀態的察覺、自己可拿出吸晴的招數、符合孩子年齡層的教學法等),卻又希冀給孩子一個自在的學習環境時,就成了一場災難,因為你在還拿不出可以吸引孩子專注的武器前,就已經先被孩子各式各樣的花招給打敗了,而且是你允許孩子可以在你的課堂上秀出各種花招的。


講到這邊,我其實也沒有要告訴老師什麼最好的招數與方法,或者要求教室內一定只能長成某種樣貌,而是想要提醒老師,讓孩子自在又投入的上課,是我們最希望達成的目標,而我們也一直在努力。

但那份自在應該是一種,因為我們彼此都很投入聚焦在同樣的事情上,所以各種會影響我們專注的旁枝末節其實已經不需太在意了的那種自在,此時的「自在」比較像是一種結果,而非手段。因此,當孩子的「自在」已經不是在上課,而是隨心所欲,我在課堂上想幹嘛就幹嘛,但老師的功力又不足以可以抓回孩子的專注力時,我寧願老師回到更老派的模式,要求孩子在上課時應該要做到哪些事,讓你可以好好的上課,等到你們的關係建立的更穩定了,你的教學技巧更提升了,孩子的學習動機也上來了,再慢慢的走成更自在的教室風景。更不需要被所謂的「實驗教育」給匡住,認為實驗教育的上課就應該要長成怎樣,維持這種自在並不是我們要的。

在「幫助專注」、「找到動機」與「教學技巧」上我還可以做哪些努力,讓孩子好好的進入學習狀態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2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