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身生

選課背後之超有感觀察筆記/欣欣

孩子的試上週告一段落,也陸續地與家長、老師討論好這學期的課表。大部分的孩子經過一連串的鋪梗(與科任老師共識的建立、大腦課、自評、家長教育等),都能夠清楚的說出自己選課的標準與選擇,也讓孩子在進入到教室時,已經是準備好的狀態,知道自己為何在這,以及上課的目標與方向。

不過,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還是會出現少數的孩子,即使經歷過這段鋪梗,一旦進入教室中,卻仍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入了慣性的思考與行為。可能是覺得乏味無聊,也可能是不認同或不想要執行老師對自己的要求,或者是出現聽不懂的情況,甚至有些是受限於自身專注力的維持,不管是哪些原因,總之就是在上課時遇到了讓他不想再繼續聽課下去的各種因素時,自然地就開始進入「放空」、「搗蛋」、「對抗老師」、「尋找其他樂子」等自動導航模式。

因為在選課前,我們會一再地跟孩子確認,這真的是你想要選修的課嗎,即使有的課老師覺得對孩子有點難,或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才可能跟上老師的進度,而他願意為這門課這麼做嗎?有的孩子還是想要挑戰看看。所以當孩子在課堂上開始出現這些負向的自動導航模式時,我通常會先試著幫孩子覺察,他知不知道自己在課堂上正在做些什麼。

令人訝異的是,每當我跟孩子重新核對一次他是否真的有想要好好上這門課,我也試著讓他們知道他們不用為了去滿足誰的期待,或害怕什麼而刻意要去選一堂自己根本就不想進入狀況的課時,他們的答案還是篤定想要選這門課的。但是當下一步,我再問他們假使他們真的想上這堂課,好好學習的話,那他們出現的那些負面的自動導航行為,不是跟他們所表達想好好上課學習的目標是相違背的時候,他們通常都像是被電到一樣,有種「是耶!我做的這些事好像跟我說想要好好在課堂上學東西是矛盾的」的頓悟一樣。甚至當我用更誇張的口吻,去形容他們在課堂上所做的事情,就像是在進修「如何成功抵抗老師,讓老師拿我沒轍」「如何好好放空不被發現」「如何讓老師的課上不下去」的技能時,他們會哈哈大笑的說,我才不是這樣,那才不是我的本意。

於是,我帶著孩子去了解究竟在課堂上他們遇到的困難是什麼,以及如果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已經不利於自己好好上課時,可以如何跟老師求救,可能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可以協助自己繼續專心上課的。最重要的是,孩子改變的意願與動機有沒有被建立起來。從覺察自身狀態開始,用更積極有建設性的行為取代消極無用的行為,打破過往在課堂上的負向循環,真心的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與努力。

這小小幾行字的論述,其實需要很長期的努力才能做到,畢竟孩子也是花了好多年的時間,建立起如此牢不可破的負向神經迴路,所以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不斷地帶孩子覺察自己似乎又進入了這樣的狀態,並適時地切斷他的負向循環,然後重新開始一個正向的迴路,並在孩子每次努力過後創造出的成功經驗下,不斷地給予肯定與回饋,讓他們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做到時,孩子的學習才能慢慢地從外控因素(都是你們逼我的、只想要輕鬆沒有功課的課),轉向內控的思考(成熟的判斷現在適合我的學習與課程有哪些)。

而觀察孩子這些自動導航模式的行為,也很值得老師與大人們去省思,當孩子在課堂上,認為他們只能選擇用這種消極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學習,甚至已經成為上課的習慣時,究竟只是孩子出了問題(態度不佳、注意力不足等),還是大人也應該對自己的教學(單向、充滿命令、沒有任何彈性、只要孩子配合)與行為(強逼孩子去上他們完全無動機的課),時時抱著謙虛與檢視的心態,或許自己也成了這些負向自動導航孩子的重要推手。



11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